为弘扬“劳动光荣、技能宝贵、创造伟大”的时代风尚,营造“崇尚技能,实践创新”的校园氛围,6月12日,会计学院响应学校号召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观看了《大国工匠》宣传片。
通过观看《大国工匠》给我们学生很多启发,《大国工匠》主要讲述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,他们已经精炼的技术,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兴盛,更加繁荣。
钳工胡双钱的手,工作三十多年来,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,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首架样机上,有很多由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“前无古人的”全新零部件。
捞纸工周东红的手,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,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。30年来,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%的记录,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、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“御用画纸”。
在工作时,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。按照规定,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,他却能做到零缝隙。只有初中文化的他,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。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,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。
“大国工匠”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表明,只有那些热爱本职、脚踏实地、勤勤恳恳、兢兢业业、尽职尽责的人,才能成就一番事业,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,正是一群这样的劳动者,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、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,靠着传承和钻研,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家级的顶级技工,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。
北京APEC会议上,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——“和美”纯银丝巾果盘,是孟师傅在只有0.6毫米的银片上,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“丝巾”。航天英雄、奥运优秀运动员、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。
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,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,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,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,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。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,外观上也完美无缺。
《大国工匠》就是给我们诉说了技艺的重要性。带我们认识了高超的技术人员,告诉我们在工作方面,要一丝不苟,要坚持不懈,更要热爱自己的工作,只有拥有高超的技能才能永垂不朽。
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,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“定位臂”研磨的工人,被同行称为“鼻祖”。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。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,奔驰8.8亿公里,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。
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,被称为焊接火箭“心脏”的人。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,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。0.08毫米,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。
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,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“丝”级,在中国,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。成功把“蛟龙”送入海底后,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。
同学们为宣传片中的人物故事深深感染,大家纷纷表示,技能大师们的成功经历,使自己更加深刻明白了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的道理,在今后学习中,要以实际行动弘扬“匠人精神”,练就精湛技艺,支撑中国制造,成就出彩人生。